茶叶,作为兼具农产品、食品和文化产品多重属性的特殊商品,何时采摘?产自何地?何时出厂?安全性如何?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预包装食品因实体标签版面有限,难以完整呈现产品信息,导致消费者在获取全面食品信息方面存在实际障碍。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步入数字化新阶段。
未来,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食品的配料、生产工艺、产地溯源、营养信息等便可一目了然,甚至“标签视频讲解”都将成为日常消费场景,有效解决标签信息“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的问题。
什么是数字标签?
数字标签是指借助数字化技术或手段展示预包装食品相关信息的标签形式。公告明确,数字标签内容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预包装食品标签强制标识事项的规定。
目前,已有部分食品运用了数字标签(图为乐事薯片数字标签)
数字标签,绝非简单地将纸质标签内容电子化。根据《公告》,其核心功能被严格限定于食品信息展示,不得用于广告、营销。数字标签具备三大特点:
一、信息更丰富,消费更安心
根据公告,相比于食品实体标签,数字标签没有版面限制,食品生产者可以同时在数字标签上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展示配料来源、生产工艺、产地信息、食用方法、产品追溯、食品安全与营养等信息,便于消费者更好的了解食品,进一步发挥数字标签在助力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风险交流、食品信息展示等方面的作用。食品生产经营者应确保展示信息真实、准确,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二、内容清晰醒目,阅读无干扰
数字标签的标识内容应清晰、醒目、便于识读,避免重叠或堆积,不得出现影响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干扰元素。鼓励将数字标签二维码与包装上其他二维码整合,实现“多码合一”。
数字标签内容不可篡改;如需修改或更新,应记录修改内容、时间及修改者等信息,确保修改过程可追溯。
三、标签简化,环保增效
食品生产者若通过数字标签展示详细生产地址,可在实体标签上将生产地址简化为县级行政区名称,标注于生产者名称之后。例如,若数字标签展示地址为“XX省XX市XX县XX镇XX大道XX号”,实体标签可标注为“XXX生产者(XX县)”。这一调整有助于释放更多标签信息空间,减少包装上的文字印刷,既节约成本,也助力企业减碳增效。
茶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产地、工艺、品质和安全的信任之上,数字标签的出现,或许能为此提供绝佳的工具。
未来茶企如何运用数字标签,传递产品信息,建立与消费者深度互动呢?
一、核心层:用“透明”解决安心痛点,打造信任基石
全链条溯源,眼见为实:扫描二维码,消费者不仅可以查到茶叶产自哪里,更可以精准定位到某个特定茶园,查看茶园的海拔、气候、土壤环境报告,甚至通过VR茶园全景查看茶园环境。实现从采摘时间、初制加工到成品包装,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可记录、可查询。
检测报告,一键直达:最让消费者关心的农残检测报告、重金属检测报告,不再只是藏在厂里的档案,而是可以直接扫码查看的权威电子证明。这是打消食品安全顾虑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
内含物含量,数据化呈现:除了茶叶这一配料,数字标签可以展示这款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内含物质的详细含量,用科学数据向消费者解释其风味来源和品质特点。
二、增值层:实用冲泡指南,强化价值感知
冲泡品饮指南:告别晦涩的文字说明。通过短视频或动图,直观演示不同产品的冲泡水温、注水方式、出汤时间,甚至针对盖碗、紫砂壶等不同茶具提供个性化方案,极大提升消费体验。
专业品鉴引导:引入交互式风味轮,引导消费者感知并描述茶汤中的花香、果香、蜜香与醇厚、鲜爽、回甘等复杂层次,并提供品鉴师的独家笔记,帮助消费者从“喝茶”进阶到“懂茶”。
三、互动层:用“数字”连接用户,数据反馈,指导生产营销
一物一码,防伪营销一体化:每个二维码都是唯一的身份ID。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激励购买和复购。
数据反馈,指导生产营销:企业可通过后台数据,清晰了解产品流向、销售动态和消费者画像,为未来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数字标签的诞生,不仅是为了“看清”,更是为了“看懂”和“信任”。目前,已经有乳制品、粮油、饮料等上千款产品加入试点,未来的茶叶数字标签,绝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罗列,而将成为连接茶园与茶杯、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桥梁。
当每一片茶叶都能通过一个二维码,展示自己的内涵时,整个行业的透明度、诚信度和竞争力都将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中国茶叶编辑部 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